新华社合肥7月18日电题:“再战无为”:第72集团军某旅抗洪官兵感受“变”与“不变”
新华社记者刘小红、汪海月
7月16日,安徽省无为市刘渡镇某处民房前,运送泥土的机械车不断轰隆而过;屋后,战士刘素飞和战友把运来的泥土迅速装入沙袋构筑子堤,阻挡不断上涨的江水。
对刘素飞来说,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。4年前,他所在的第72集团军某旅在无为市奋战近20天,抗洪抢险。4年后,他们闻“汛”而动,再次来到无为市——这座处在长江和巢湖“夹击”之中的江边之城。
“由于长江主干流水位持续走高,13日下午我们400多人赶赴无为市,兵分四路在沿江四镇抗洪抢险。”二营营长付海说。
这些日子,官兵们在无为长江大堤的外护圩上加筑子堤,沿着堤防固定滑坡、排除渗漏、围堵管涌,再次和洪水进行日以继夜的战斗。
“变”,是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大,抗洪抢险难题少了。
在官兵眼里,4年后再返无为市,面对同样凶险的洪水,设备更加先进,防洪通道更加通畅。“无论是机械设备还是物资保障都有了长足的进步。”官兵们说。
“如今的路况更好,挖掘机可以抵近大坝,将运来的沙袋抬升到大堤上,减少了人力肩扛背上坝。同时投入了更多机械设备挖取运送沙土,提高了加筑堤防的效率,更减少了体力消耗。”刘素飞说,地方政府还给封堵管涌的队伍搭配了技术员,给予技术指导。
据无为市姚沟镇党委书记汪平所介绍,2016年后,当地对防汛通道进行优先修缮,保证抢险的物资能顺利送到。“总结了2016年抗洪经验,我们不希望战士再打疲劳战。”汪平所说。
在官兵眼里,再到无为市,这里发展变化很大,马路更宽,绿化更好,高楼更多。“这也让我们肩上的责任更重。身系群众安危,我们抗洪丝毫不敢懈怠。”刘素飞说。
“不变”,是军爱民的感情不变,民拥军的热情不减。
前几天,因为紧急抢险需要从一块农田取沙土,而农田里群众的玉米已经接近成熟。奋战了一整天、刚从江堤上换班休息的该旅二营部分官兵,二话不说,突击抢收玉米,减少群众损失。
17日早晨,该旅“许昌连”官兵看到一位老奶奶滑倒在自家门前,官兵们迅速送她就医,又送回家。为防止再次滑倒,细心的官兵运来砂石,对她家门前的小路进行防滑处理。
抢险救灾休息间隙,帮群众干活,给孤寡老人送生活物资……众多类似这样的事,掰着指头也数不完。
在防汛形势最严峻的地方——无为市,市政府和群众更是视该旅官兵为亲人。
官兵们救灾体力消耗大,群众生怕亲人们饿着,纷纷送来方便面、面包、香肠、饼干等方便食品。
连续降雨,官兵们又大多抗洪涉水作业,衣服难干,因紧急驰援,官兵携带衣物有限。群众“洞察秋毫”,送来了甩干机、紫外线烘干机、内衣、毛巾、晾衣架等生活物品,就连洗漱包、花露水也细心准备了。
远方的亲人回家了,让他们再尝尝“家乡”的特产。无为市工商联和市建材家具行业协会联合爱心人士、企业家刘勇,采购一批本地特产“无为板鸭”,送到所有抗洪官兵手中。“能为子弟兵做点事我感到十分自豪!”刘勇说。
“物已非,但人未变。不管是四年前还是四年后,无为市人民和官兵的情更深、谊更浓。”无为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陈红琴说。
“我们刚到村子里,就有村民送来家里煮的鸡蛋和自家菜园里刚摘的青菜,还有小朋友用攒的零花钱买来糖果送给我们。”在姚渡镇抢险的战士唐超说,登记慰问品的清单上已经有了长长的名单,有的物品上还贴着慰问卡片。
“再回到这里,我们能感受到百姓对我们真挚的感情,我们想为他们做点事,他们也想为我们做点事,这份初衷和情感一直未变。”旅政委解登春说 |